您现在的位置:

相片判读 >> 正文 >

在“空白”处舞蹈 - 研究 - 教育教学 -

时间:2017-06-15 04:11:15来源:网络收集Tags:     ()

“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使艺术作品(如书法、绘画、戏剧、建筑、诗词等)呈现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把课堂当做艺术作品,探究一下“留白”艺术,以此激发学生探索、思考、发现的兴趣,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

一、欲擒故纵设空白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但是,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课本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思考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如在教学《论语〈八则〉》时,笔者只讲解第一则,其余部分就鼓励学生去观察、思考和总结。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教师则充当他们的小助手,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模式,如范读——领读——处理关键词——疏通文义——质疑、揣摩——齐读。学生通过借鉴教师讲解第一则时的方法,再结合教师提供的模式自学后面的七则。这种教学方法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的机会,使整堂课学生都能学得津津有味,形成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可喜局面。

二、创设意境留空白

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意境,留出“空白”,在某处造成暂时的“断流”,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这样就会使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种有张有弛、时急时缓、虚实相映的和谐美感,从而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在以老斑羚的死亡作为桥墩的“生命桥”出现之前,笔者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如果上天再给几分钟给这些斑羚,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倾诉?在调动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悲伤的音乐缓缓响起,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课文的意境中,他们仿佛看到了羚羊的生离死别,仿佛看到了那依依话别的场面。课文教学到后面,笔者借助多媒体播放Flash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山涧上空划出的一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时,学生们眼中闪动着点点泪花,正是因为刚才留的“空白”做下的感情铺垫,让学生体会到了“生命桥”那份荡气回肠的感动。此时,一切尽在不言中,笔者无须再做过多分析,学生自然能理解“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须知,绕梁的余音是把学生带入诗书境界的最好媒介,此刻,一切的话语都是多余的,多说只会削弱文章的意境。对于美与鉴赏而言,合理地浪费两三分钟时间,是物有所值的。

三、巧用结尾布空白

文学作品中,许多大文学家都是不写结局的,有的文章在结尾处戛然而止,这就是一种“留白”。作家在创作作品时,就是通过结局的布白,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很好地利用结尾的“空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思考,更好地理解课文。

如鲁迅作品中《孔乙己》结尾是这样写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结合这一结尾,笔者提出问题:“大约”和“的确”两个词是否矛盾?孔乙己的结局到底如何,他死了没有?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填补这一“空白”。学生们十分活跃,在想象的空间中自由驰骋,各抒己见:有的说孔乙己在寒冬中孤独地死去;有的说孔乙己喝了酒出去后,遇到了丁举人家的打手,又再次被打,没回到家就死了;还有的说他死性不改,拖着残脚,再去偷,最后被人活活打死了……通过这种“补白”问题的刺激,学生想象的翅膀张开了,课堂讨论达到了意犹未尽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巧用“留白”艺术可以调节教学节奏,可以突破时空,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使学习更富有成效。

(作者单位:潜江市竹根滩镇初级中学)

© http://zw.dqmvi.com  泥灰岩段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