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发布时间:2022-05-17 01:38:43
时间:2016-07-27 15:46:45来源:网络收集Tags: ()
余秋林 王冬梅
(四川省盐源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四川盐源 615700)
摘要 论述了盐源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要着力抓好政策扶持、园区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化经营、设施建设、组织保障等产业化发展措施,以为盐源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马铃薯产业;现状;优势;问题;措施;四川盐源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4-0315-02
收稿日期 2015-01-14
马铃薯是集粮食、蔬菜、饲料、加工原料于一身的重要作物,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被誉为“地下苹果”和人类的“第二面包”。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1]。盐源县自然条件优越,品质品种优势明显,群众基础好,比较效益显著,是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区域,开发潜力巨大,种植面积居全州第一。近年来,盐源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工作要求,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工作,把马铃薯作为高二半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支柱产业来抓,通过努力,马铃薯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1 盐源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面积稳步扩大,单产水平不断提高
2009—2014年,盐源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由1.540万hm2增加到1.714万hm2,增加了0.174万hm2;单产由16.29 t/hm2提高到18.98 t/hm2,提高了2.69 t/hm2;鲜薯总产由25.20万t增加到32.53万t,增加了7.33万t。马铃薯生产覆盖全县34个乡镇,232个村,1 820个社,3.47万农户,21万人。
1.2 种薯良种化不断推进
利用原原种生产网室,与四川高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原原种生产能力提高,2012年生产原原种125.9万粒,2013年生产151.3万粒,2014年生产180.0万粒。通过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开展土地流转,集中连片建立原种繁育基地,2013年建立原种繁育基地14.00 hm2,2014年建立33.33 hm2。并在各主产乡镇建立一代种、二代种繁育基地。全县脱毒良种面积不断提高,2014年达1.37万hm2,占种植面积的80%。
1.3 标准化种植技术广泛普及
全面落实“脱毒良种、适时早播,增施磷钾、平衡施肥,深松整地、双行垄作,密度四千、垄土三次,综防病虫、科学管理”40字标准化种植技术要领。经逐年推广,标准化生产面积占种植面积的70%以上。
1.4 产业化经营初见成效
龙头企业加工马铃薯精淀粉,实现加工增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建立种薯、商品薯生产基地,提高了马铃薯产值,增加了农民收入。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为薯农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薯农组织化程度得到不断提高。
2 盐源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
2.1 产业地位突出
盐源县已成为凉山州马铃薯11个重点县之一、全州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对全州乃至全省马铃薯产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9年被评为“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马铃薯基地”,2008—2013年连续获得凉山州委、州政府“马铃薯产业发展一等奖”。
2.2 生态条件优越,薯块品质好
盐源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大气环境优良,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薯块膨大、干物质积累和保持良好品种特性[2]。所生产的马铃薯薯块大,商品薯比例高,畸形薯、小薯、烂薯较少,耐贮藏。主栽品种凉薯97、凉薯14、凉薯17、米拉的淀粉含量高,均在16%以上,最高的为凉薯14,达到20.07%。干物质含量高,平均干物质含量在24%以上,有利于加工生产相关产品。
2.3 生产区域广阔,增产潜力大
盐源土壤肥沃,有耕地7.33万hm2,适宜种植马铃薯的面积逾3.33万hm2。2014年种植面积1.71万hm2,还有逾1.33万hm2的增长空间。单产增加潜力大,高产攻关平均产量达55.84 t/hm2,而2013年全县平均产量仅为18.84 t/hm2。
2.4 龙头企业带动,增收效果明显
盐源县现有马铃薯淀粉加工龙头企业1个(2个厂),年鲜薯加工能力10万t。通过生产马铃薯精粉,实现加工增值,带动薯农增收效果明显。
2.5 科技力量雄厚,推广体系健全
有1支从事马铃薯研究和推广的人才队伍,有34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93名农业科技人员,其中高师以上11人,中师45人。与省农科院、州农科所、西昌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了产、学、研的良性合作机制。经多年研究,在品种选育、脱毒种薯推广、栽培技术改进等方面取得成功经验和科技成果。
3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盐源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有了明显进步,但由于发展基础薄弱,一些关键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还较弱,导致马铃薯产业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耕地质量不高
盐源马铃薯主产区集中在二半山以上地区,以坡耕地为主,耕地坡度大,土层浅,土壤瘦,质量低,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基本无灌溉条件,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生产稳定性差。
3.2 良种繁育不适应发展要求
繁种供种能力不足,生产规模、设备亟待扩大完善,原原种生产规模小,良种串换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低代薯数量少,面积不大。生产上主栽品种少,缺乏适应不同气候带的优良专用型品种,特别是专用淀粉加工型品种,面积不大。
3.3 脱毒种薯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
脱毒种薯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缺乏能完全监控的低代种薯生产基地,检验检测不到位,种薯级别难以界定,种薯质量参差不齐。
3.4 种植水平有待提高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新技术的接受、掌握、应用较慢。部分地方种植粗放,管理不到位,标准化生产有待提高。高产栽培平均产量约为37.5 t/hm2,而2014年全县平均产量仅为18.98 t/hm2。
3.5 病虫害防治意识淡薄
盐源县每年均在主产乡镇建立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示范片,虽然示范片内薯农能按要求进行科学防治,但是示范片以外的部分马铃薯集中种植区薯农缺乏防治病虫害的意识,顾虑防治成本,防治措施不到位,常因晚疫病的发生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3.6 深加工能力弱
盐源县马铃薯加工产品以精淀粉为主,产品加工链条短,没有薯条、薯片和全粉加工,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
4 发展措施
4.1 抓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加快推进种薯市场化,整合国家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部省粮油高产创建和州级补贴等项目资金购买州内生产的合格原种、生产种。县财政安排资金40万元,补贴马铃薯产业园区农户购买脱毒生产种。二是企业建设种薯或商品薯生产基地在66.67 hm2以上、种植大户6.67 hm2以上,与农民有实质性合作,具备相关手续,争取州级补贴150元/hm2。三是每新建一个标准化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部门注册,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经验收合格,争取州级补助2万元。四是对农户、种植大户、农场职工购买马铃薯生产机械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五是落实《凉山州农业产业化银行贷款项目州级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对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六是对鲜薯加工工作抓得好、加工数量大的企业,年终通过评比给予表彰。对年外销马铃薯5 000 t以上的营销大户,凭植物检疫证,给予表彰奖励。
4.2 抓园区建设,提高规模效益
要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方向、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高产高效创建为支撑、农机化作业为保障,分期分批建设种植模式标准、要素高度集聚、效益显著增加、示范作用明显的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园区[3]。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发挥优势、科学布局,优势优先、突出重点,围绕需求、建立基地,连片种植、规模经营”的原则,集中力量打造县域优势产业带和专业乡镇,推进马铃薯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2015年计划在白乌镇建立一个333.33 hm2以上的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园区;抓好马铃薯种植面积在333.33 hm2以上的重点乡镇的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万亩乡镇、千亩村基地建设。
4.3 抓科技创新,突出技术集成
开展“技术走基层活动”,以马铃薯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为载体,强化技术集成推广[4]。一是抓好良繁体系建设。要加强种薯质量监控,实行原原种、原种和生产种分级分片种植,提高原种、生产种生产能力。二是抓好产量潜力挖掘。实施马铃薯增产模式攻关项目,在地势较平坦、农民接受能力较强的下海乡进行机播机收探索示范,创新种植模式,挖掘马铃薯生产潜力。抓好间套作轮作,把马铃薯作为建设“千斤粮万元钱”“吨粮田五千元”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重要茬口作物。三是抓好关键技术推广。广泛开展“四新”示范和“六良”配套,着力抓好良种推广、适时播种、增施肥料、双行垄作、增加密度、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落实。加强以早疫病、晚疫病为主的病虫害防治,防治面积占应防面积的95%以上,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对马铃薯种植农户户均培训2次以上。四是抓好高产高效创建。开展“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2015年计划在下海乡上海村建立6.67 hm2核心攻关片,力争单产在52.5 t/hm2以上;在白乌镇、棉桠乡建立66.67 hm2展示示范片,力争单产在37.5 t/hm2以上;在白乌镇、棉桠乡建立666.67 hm2高产创建片,单产比大面积种植增产10%以上,全力打造大样板、大现场,提升示范功能。
4.4 抓产业化经营,强化品牌建设
一是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在信贷、贷款贴息、品牌申报等方面对龙头企业予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要积极创新,加强技术改造,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实现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采取“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建设原料基地和种薯基地。二是扶持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规范有序地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发展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实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和适度规模经营。壮大种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在重点乡镇至少扶持巩固1个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重点乡镇的重点村要扶持1户以上的营销大户,坚持马铃薯营销常年联系人制度。三是强化品牌建设。突出地域品牌和企业商品品牌建设,推进加工产品申报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经包装外销的马铃薯、马铃薯加工制品必须印制大凉山统一标识标牌。
4.5 抓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在马铃薯集中产区,利用农业综合开发、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高标准农田。二是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加快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马铃薯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三是改善贮藏设施。建设低代种薯贮藏库,科学贮藏,防止混杂退化。四是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打造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便捷通畅、覆盖面广的马铃薯信息服务平台。
4.6 抓组织保障,确保措施落实
切实加强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形成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细化目标任务,创新机制明确措施,加强督检,确保盐源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5 参考文献
[1] 马连军.蒙城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4):38,41.
[2] 王启明.大通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307-308.
[3] 杨骞,吴广强,于奴哈,等.泾源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105-106.
[4] 陈翠林.马龙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3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