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相片判读 >> 正文 >

茵栀黄口服液对肝炎患者退黄疸的辅助疗效探究 - 保健养生 - 家庭健康 -

时间:2017-02-09 10:00:40来源:网络收集Tags:     ()

胡忆芬

山西省晋中市传染病医院 山西省晋中市 030600

【摘 要】目的:对茵栀黄口服液作为辅助药物在肝炎治疗中的退黄疸作用以及安全性探究。方法:选取50 例在我院就诊的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把50 例患者进行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25 人,分组采取随机的方法。对治疗组实行为期15 天的茵栀黄口服液口服辅助治疗,对照组则没有使用茵栀黄口服液进行辅助的治疗。依据胆红素的检测值将黄疸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观察治疗组肝炎患者在治疗期间胆红素值的变化情况以及黄疸的消退时间。结果:治疗组的肝炎患者在较短时间内黄疸就消退,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胆红素处于中、高水平的肝炎患者经过治疗后胆红素值都明显下降;胆红素值处于低水平的肝炎患者其胆红素值下降不够明显。在治疗期间,接受治疗的肝炎患者除了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可以降低高胆红素血症高峰值,缩短黄疸消退时间,且用药安全。

【关键词】黄疸;茵栀黄口服液;肝炎患者;辅助治疗

1 临床资料

经本院诊断,患者为湿热毒邪内蕴所致急性、迁延性、慢性肝炎,50 例肝炎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男30 例女20 例,将患者随机编入对照组和治疗组。首先对两组患者的胆红素值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从中并未发现明显差异。

2 观察方法

参加研究的肝炎患者在入院2 ~ 3 天后开始胆红素值的测定,采用经皮测定的方式,每天上午9 点测定一次,每次分为前额和前胸两个部位,每个部位测定3 次并取平均值,测定工作持续10 天。进行胆红素值测定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精神情况、大小便情况,是否出现呕吐症状等。观察过程中发现肝炎患者出现其他疾病症状或者胆红素值超出临界值的则取消对其进行观察,对于这样的肝炎患者同样要做好再住院率的统计。随访人员在患者出院后做好跟访工作,及时了解及记录患者的康复情况。

3 治疗方法

对治疗组的患者使用茵栀黄口服液进行辅助治疗。处方: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提取物。金银花提取物。每支10 ml(含黄芩苷0.4 g), 每次10ml, 每日3 次, 共15d;茵栀黄口服液由北京华润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1020607。对照组的患者则未使用茵栀黄口服液进行辅助治疗。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PEMS 3.1For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t 检验;率的比较用X2 检验。

5 讨论

病毒性肝炎患者出现黄疸现象,主要是由于肝炎病毒侵犯肝脏,并在肝细胞内复制。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作用下,一起损害肝细胞,使肝细胞水肿、破坏使肝脏组织发生炎性侵润、充血、水肿、渗出、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等一系列变化。这样就影响了肝组织的正常状态和结构,损害了肝脏的胆红素代谢的各种功能,使胆红素不能从胆道系统正常的排出而进入血液,胆红素随血液运行到身体各个脏器,则各脏器均可被染成黄色。这种胆红素是一种黄色的色素,与弹性硬蛋白的组织结合最紧密,因此,含有丰富弹性硬蛋白的巩膜、皮肤最易显出黄色,而黄疸消退也较其它组织缓慢。从相关的统计中可以发现,有超过50% 的核黄疸患者是死于急性期的,幸存者中有超过70% 的人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

目前对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有比较完善且有效的治疗方案。西医对于高胆红素血症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光疗、清蛋白等。

中医大多采用茵陈蒿汤等方对黄疸进行治疗,治疗的依据是清除肝胆湿热。同时中医在治疗肝炎患者退黄疸时还会经常使用一些辅助药物,如采用注射清开灵等。而茵栀黄口服液的使用使得治疗的过程更加方便,这样的治疗方法在取得同样效果的同时也更能被患者接受。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的肝炎患者在较短时间内黄疸就可明显消退,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胆红素处于中、高水平的肝炎患者经过治疗后胆红素值都明显下降;胆红素值处于低水平的肝炎患者其胆红素值下降不够明显。在治疗期间,接受治疗的患者除了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不良反应。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可以降低高胆红素血症高峰值,缩短黄疸消退时间,对肝炎患者退黄疸的辅助治疗作用较为明显,且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谢宜民; 肝细胞内性质不明色素沉着的慢性特发性黄疸1 例报告[J]. 陕西医学杂志,1980(06) .

[2] 马霄 , 郭宇良; 对黄疸病人应用激素要慎重[J]. 陕西医学杂志,1980(06).

[3] 杨诗杰等. 中西药结合与单用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研究方案[J]. 时珍国医国药,2007(05).

© http://zw.dqmvi.com  泥灰岩段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