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发布时间:2022-05-17 01:19:13
时间:2017-07-22 08:37:39来源:网络收集Tags: ()
文/陈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骨科副主任
儿童膝内翻和膝外翻,即“O”型腿和“X”型腿,“O”型腿俗称“罗圈腿”,在儿童骨科门诊中很常见。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膝内翻、膝外翻都需要治疗?又要如何去矫正?本期“科学育J L,’请小儿骨科专家为家长们解答。
Q:什么是膝内翻或膝外翻?
A:小JL下肢畸形的常见症,多见于3岁_5岁儿童。
膝内翻、膝外翻是膝部向外、向内的成角畸形,在小儿下肢畸形中较为常见,尤其多见于3岁—5岁的儿童。膝内翻多发生在胫腓骨上端,而膝外翻则多发生在股骨下端。
Q:膝内、外翻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A:膝内、外翻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前者在孩子2岁以后会自然矫正,不需要治疗。
生理性膝内、外翻是小儿发育阶段的正常生理过程。在学步年龄,多数幼儿都有轻微内翻,角度在0度~15度。因为内翻是一种稳定状态,便于站稳。到了1岁~2岁,这种内翻会改变为外翻,甚至可能达到20度。一般来说,2岁以内的孩子腿伸不直,但不是特别严重,就是生理性的膝内、外翻。2岁以后,孩子腿部肌肉发育完全,平衡能力明显提高,生理性膝内、外翻会自然矫正,因此,不需要治疗。
而病理性膝内、外翻的原因就有很多,如佝偻病、外伤、炎症、先天性骨骼生长障碍性疾病、骨骼软化症、骨骼发育不良、四型粘多糖病或软骨外胚层发育不良、肿瘤、脊髓灰质炎及脑瘫等。
Q:什么样的膝内、外翻需要干预?
A:抓住3个数字-3岁、20度角、3厘米。
3岁以上的儿童,无论是膝内翻还是膝外翻,成角超过20度,两脚内踝超过3厘米,或两腿膝关节距离过大,就可能是病理性腿畸形,需要医疗干预。否则就属于生理性膝内外翻,不用戴支具或穿矫形鞋,会自行恢复,请家长放心。
Q:如何诊断和治疗膝内外翻?
A:按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别进行矫正治疗。
医生在诊断时,会运用影像学的检查手段:取站立位,拍摄双下肢前后的X线片,重点观察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以此评估膝内、外翻的情况。骨骼发育不良的孩子,如果软骨骨骺没有明显的骨化,为了正确评估关节的排列情况,还需要进行磁共振检查。
轻度的膝内外翻,即踩间距或膝间距小于5厘米,就只需要在晚上戴夜用支具。
如果膝内、外翻较为严重,即踝间距或膝间距超过5厘米,就要在白天佩戴支具和穿矫正鞋,用来保护膝关节,防止韧带不稳。
而间距超过10厘米的严重的膝内、外翻,就应考虑做手术来矫正了。不过,手术年龄要尽量推迟到12岁以后,这样可以降低复发率。有先天性佝偻病的孩子,还应在自觉症状消失,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正常,确定佝偻病已经静止之后,才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编辑/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