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发布时间:2022-05-16 22:50:52
冰冻灾害、物价上涨、通胀蔓延、次贷风暴…… 今年以来,国内外复杂的嬗变因素,牵引着经济的每根神经。面对重重阻碍,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灵活调控,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快速回升,推动灾后重建取得重大成效。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灾后重建渐入佳境,金融业发挥了“引擎”和“输血”作用。市委、市政府高度评价:“没有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就没有经济社会发展和灾后重建的良好局面。”
据统计,今年1~8月,全市财政总收入42.2亿元,同比增长7.6%;全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7.9亿元,增长9.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1亿元,增长20.2%;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9724美元,增长29.2%。
雪中送炭见真情
年初的特大冰雪灾害,曾使成为一座断水断电断交通的“孤城”。灾情发生后,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组织本系统抗灾自救的同时,为全市抗灾补损及灾后重建贡献力量。 “没水没电,一些市民已经内心慌慌。不能让市民因没钱购物,而再度陷入困境。”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众志成城,克服断水断电困难,自备发电设施供电,确保城区各银行营业网点开门纳客。
冰灾,虽让金融业直接经济损失达3787万元,但他们以经济发展大局为重,积极为灾后重建“输血”。为了让受灾企业快速恢复生产,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我市金融部门心系灾情踊跃解困,向上级行申请救灾及灾后重建贷款。冰灾期间,共调拨支付救灾资金15657笔,发放救灾应急贷款5.5亿元;办理储蓄业务128万笔,共计116亿余元。市农行仅用3天时间,就为郴电国际办理3亿元救灾贷款。
“没想到银行部门的支持会这么快速,雪中送炭情义长。”城区许多受灾企业主对金融机构的驰援心存感激。灾后救灾贷款,犹如一支生命催化剂,让困境中的企业看到柳暗花明。截至8月底,全市金融机构今年已累计发放救灾及灾后重建贷款88.84亿元。各金融机构还对受灾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保留69家企业原有信用等级,贷款逾期不受罚、利率不上浮;办理贷款展期、延期5.23亿元;实行先还息暂不还本贷款3.6亿元;发放优惠利率贷款16.43亿元等。
搭建平台求共赢
金融业连接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联系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如何发挥其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功能,更好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我市着力优化金融环境,创新银企合作模式,为实现多赢局面构筑平台。
实施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金融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是我市保证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利器。此外,市金融证券办每年牵头举办一次银企洽谈会,筛选一批重点企业和优质项目推荐给各金融机构。今年6月,我市在长沙举行银企业对接汇报会,共签约贷款项目55个,签约总金额达52.06亿元。严惩金融违法行为、清欠不良贷款、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等举措的落实,也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营造出良好环境。
政府关爱银行业金融机构,促使该行业采取灵活多样的信贷手段,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金融机构对我市灾后重建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加大信贷投入,电网修复贷款等一批灾后重建项目与金融机构成功对接,有效弥补了我市灾后重建资金缺口。
各金融机构还发挥“助推器”作用,对高科技产业、产业、优质农业产业及中小企业给予支持。8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39.3亿元,同比增长19.9%;各项贷款余额231.9亿元,同比增长18.4%。
目前,一种银政、银企互动、互惠、互赢的合作格局,在我市生根开花。各级政府充分利用金融杠杆,在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自主创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