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相片判读 >> 正文 >

小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探索 - 研究 - 教育教学 -

时间:2017-06-28 14:40:53来源:网络收集Tags:     ()

吴艳玲

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五一小学 辽宁 大连 116300

【摘要】新北师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能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提供给学生更多地展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探索、推理和交流日常问题的时用数学思想找到解决方法,并能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活动 主动参与 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产生质疑,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数学教学活动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变式,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利用线段图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解答问题,从而推动学生的内部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发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产生质疑,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

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要有实效性。当老师新授计算题时,只注重教会方法,然后让学生不断地练,反复地练,以求计算正确。这样不仅枯燥乏味,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这时老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模仿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告诉学生教师铺设地砖,要知道每块地砖的面积。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努力地去探求新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可以借助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意识。这样富有情趣的模拟生活情景,走入数学课堂,学生学习知识产生了兴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而且展示了数学知识的魅力,这种魅力在教学中赋予情感色彩,使他们在学习时课堂气氛活跃。

2.数学教学活动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可以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数学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操作,促使多种感官一起活动,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样动手操作,手使脑得到发展,变得更聪明,脑使手得到锻炼,变得更灵巧。学生是在自己感兴趣的操作活动中,发现并获得知识,这样的知识,会深深地留在记忆中。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剪出任意大小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有的小组采用"量"的办法:先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再将度数相加;有的小组采用"折"的办法: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有的小组采用"拼"的办法:先在三个内角处作上记号,再将内角撕下并拼在一起。学生们通过量、折、拼等活动,得出了结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操作体验中,不但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更提高了他们的合作与创新意识,也充分体现了"动手做数学"的教学理念。

3.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变式,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

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变式,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从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师生平等的教学过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将问题的效果无故放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问题有价值的发现,教师应有目的性的将问题放大,引起学生共同的讨论与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进行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提问: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分数有了初步的理解,请同学们回答:"修一条路,甲修了这条路的一半,乙修了这条路的一半的一半,丙修了这条路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表述吗?当同学们回答:"甲修了这条路的1/2,乙修了这条路的1/4,丙修了这条路的1/8"后,再问:"这条路还剩多少?谁修得多?谁修得少?为什么?"让学生在充分讨论和教师引导下,逐步学会感知题中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解答的正确途径。

4.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利用线段图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解答问题

在小学中高年级段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及常见数量关系式是一大重点,但只有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对常见应用题进行正分类。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可充分让学生动手利用线段图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解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新北师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能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中高年级段应用题的教学应重在数量关系的理解上,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工效、时间、工作总量;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等,这些数量之间的各种关系,要能熟练运用,让学生根据这样数量关系对应用题加以归类,导出工程、行程、等应用题。就要求学生在解题中,抓住题中的关键点。例如:某人驾车4小时行24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地到乙地有300千米,此人驾车几小时可以到达?此题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让学生抓住不变量(速度),要抓住不变量就必须充分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就是速度不变,从而找准解题的关键。这样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在解题中要用到两个数量关系式,并将之正确运用,就需要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提供给学生更多地展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探索、推理和交流日常问题的时用数学思想找到解决方法,并能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久而久之,学生能主动地、自觉地去掌握更多、更广的数学知识,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较为坚实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陆爱华.让数学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第4期.

© http://zw.dqmvi.com  泥灰岩段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