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发布时间:2022-05-16 22:40:18
时间:2017-02-09 11:21:20来源:网络收集Tags: ()
肖玲
点拨教学法是1997年安徽省芜湖市特级教师蔡澄清老师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着眼点在于指点和消解学生学习时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心理障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点拨教学法的精髓,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以核心概念的建构与发展为线索,从知识内容、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充分感知,使他们有效地掌握核心概念,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下面以《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为例,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教材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分为物质和物理学科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科学领域等内容。《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对消化系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本课将具体探究口腔的功能与结构。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了解食物在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变化,牙齿的分类与功能也是学生要深入观察、研究的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期望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到“食物只有在初步消化中被很好地磨碎、捣烂,才容易被身体吸收”,以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
小学四年级学生从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上看,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对未知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通过一年的科学课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科学素养,知道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未知的知识。因此,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有利于消化系统的工作。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它们的作用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癫痫需要检查些什么?好牙齿,有利于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做好食物在口腔内部的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记录,并能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合作,完善研究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地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
二、教学过程
(一)分层点拨
1.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一:播放运动的视频,和学生一起运动。
谈话:当人运动累了,我们可以吃一些东西补充能量,比如糖。老师请同学们吃块状硬糖。
情境二:小组长给每组同学发块状硬糖,请同学们在一段时间内吃完硬糖。
提问:同学们,有谁能描述你是怎么吃完硬糖的?
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对学生来说是知识的障碍点。本节课情境一设置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暗含运动这一因素;二是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食物可以补充人体运动所需要的能量。
在情境二中,不同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吃食物。学生描述时一般会谈到的感受有:硬糖在唾液、舌的作用下慢慢溶化;硬糖在唾液、舌、臼齿的作用下溶化较快。
这种感受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口腔各结构的功能,比如体验舌、唾液的作用,或者体验舌、唾液、臼齿的共同作用。教师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吃的方法不同导致了什么不同,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为后面的探究实验埋下伏笔,帮助学生认识到吃完一块硬糖需要口腔中很多结构的共同作用,初步感知口腔中舌、唾液、牙齿的作用是不同的。教学中设计层层递进的不同情境,可以帮助学生降低建构核心概念的难度。
2.分层次设计实验、观察的内容
对小学生来说,一次性观察口腔中的牙齿(门齿、犬齿和臼齿)、舌、唾液,难度较大,会给学生带来思维障碍。如果我们能分步设计观察内容,引导学生分步观察,效果可能更好。
观察一:口腔中到底有哪些结构呢?
观察二:刚才同学们观察了口腔,现在我们着重观察一下牙齿,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总结:不同位置的牙齿形状不同,介绍门齿、犬齿、臼齿。
3.提供多种材料,让学生多角度体验
谈话:这些牙齿的功能是什么呢?请大家再吃一些食物,比如大块肉脯、大块威化饼干,看看有什么发现。
从观察口腔到观察牙齿,递进的观察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牙齿(门齿、犬齿和臼齿)、舌和唾液的特点。此处的点拨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分层次观察,使他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记录口腔结构及牙齿的分类,并能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对这些结构如何参与食物的消化有初步的感知。
(二)引导探究
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探究舌、唾液、牙齿的共同作用是这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展开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1.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
谈话: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口腔中有舌、牙齿、唾液,它们在食物的消化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它们是共同作用的吗?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这个猜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猜测不是胡蒙乱猜,科学的猜测必须有依据,是基于已有知识或经验进行的。由于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障碍,设计了一些情境进行点拨,学生才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自己的假设。
2.设计实验方案
提问: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它们是共同作用的?共同作用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通过什么现象可以观察到?
学生思考这些问题,难度比较大,情境二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在情境二中,学生感知并描述了糖溶化的过程,有些学生会感知到糖在舌、牙齿、唾液的共同作用下溶化的时间短。此时,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利用硬糖来设计实验方案:
(1)将硬糖放入口腔,尽量控制不用舌搅拌,不用牙齿咀嚼,看看在只有唾液的情况下多长时间可以吃完一块硬糖。
(2)将硬糖放入口腔,尽量不用牙齿咀嚼,用舌搅拌,看看在有唾液的情况下多长时间可以吃完一块硬糖。
(3)将硬糖放入口腔,用牙齿咀嚼,用舌搅拌,看看在有唾液的情况下多长时间可以吃完一块硬糖。
3.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合作分工,两人一组,一人计时,一人吃。学生自己实验,将时间记录下来,填入记录表中,用收集到的数据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然后全班共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食物在口腔中,在牙齿、舌、唾液共同作用下逐步变小,有利于食物进一步消化。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它们的作用各不相同。
亲历探究的过程,在事实基础上的概念构建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他们探究的主动性,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学习方式。
(三)设疑点拨
1.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口腔,探究舌、唾液、牙齿的不同作用
提问一:口腔中到底有哪些结构呢?
学生用实验台上的小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口腔,填写记录表。引导学生观察仔细,记录真实。
提问二:我们吞咽一下,有什么感觉?
提问三: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口腔中有舌、牙齿、唾液,它们在食物的消化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这个环节中,学生有一个观察的盲点——感知唾液。此时继续追问,引导学生吞咽唾液、感知唾液。
提问四: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人体口腔中有舌、牙齿、唾液,它们是共同作用的吗?
提问五:我们怎样证明?
提问六:我们刚才吃了一块硬糖,发现不同的吃法所用时间不同,这个时间能否用来证明什么?
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但在科学课上,学生的观察经常会出现无序和无目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引导,设计并提出具有逻辑的问题串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可以使得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2.以实验记录表为支架,引导学生探究
怎样证明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它们的作用是否各不相同?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思维障碍点。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吃糖所用的时间不同,以此可以引导他们交流是什么导致时间不同,重点分析不同的吃法所用时间不同。那么,时间的不同能否用来证明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我们设计了实验报告单来引导学生实验。
让学生依据实验报告单的提示进行实验,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食物在口腔中,在牙齿、舌、唾液共同作用下逐步变小,有利于食物进一步消化。
(四)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及方式也是小学科学重要的课程目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健康生活。
1.将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引导:
(1)谈话:这种消化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再吃一种食物——馒头,仔细体验小块馒头在没有咀嚼之前是什么状态,短时间咀嚼后是什么状态,长时间咀嚼后是什么状态?把自己的感觉填写在记录表里。
(2)学生实验并汇报馒头在咀嚼过程中的变化。
(3)提问:这种消化对人体有什么意义呢?
(4)播放馒头在口腔中初步消化的录像,使学生认识到咀嚼过程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了便利。
2.课外延伸,提倡健康生活
在本节课中,我们还可以播放一颗牙齿图片,介绍牙齿的结构;播放龋齿图片,介绍龋齿容易发生的部位;播放正确刷牙的录像,强调正确刷牙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牙齿健康有利于消化,有益于生活,我们必须保护牙齿,健康生活。
科学概念的建构、科学学习方法、理性的思维方式等是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知,构建科学概念,培养科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有很多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心理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为他们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行点拨,引导他们通过科学探究,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科学概念。
安徽省芜湖市教育局教研室(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