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相片判读 >> 正文 >

语法隐喻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 研究 - 教育教学 -

时间:2017-04-26 09:07:17来源:网络收集Tags:     ()

刘秀芬

【摘要】语法隐喻这一概念是由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韩礼德提出的,本文首先对语法隐喻的分类进行了阐述,接着提出,语法隐喻现象是导致语义理解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语法隐喻的教学,培养学习者的隐喻思维能力。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 语法隐喻 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依赖于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促成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功能语言学将词汇语法和语义之间的体现关系分为“一致关系”和“非一致关系”。“一致关系”指的是语义和语法范畴之间的自然关系,即“一致式”,而“非一致关系”体现的则是语义和语法范畴之间的非自然关系,即“非一致式”。当语法形式或语法范畴发生转换时,这种范畴的转换就是语法隐喻。

二、语法隐喻的分类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韩礼德(Halliday)在阐述语法隐喻时,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

1.概念隐喻

㈠过程隐喻化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指语言反映人类各种活动经历的功能,而这一功能在英语中的体现形式是及物系统。该系统将各种经历按其性质和特征编入语言,从而通过语言来反映各类活动过程、过程的参与者以及与过程有关的环境因素。韩礼德把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经历分为六个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每个过程都有不同的参与者。

概念隐喻来自说话者所做出的以下过程的选择:⑴选择过程的类型,即从物质、心理、关系、言语、行为和存在六种过程中挑选其一;⑵选择与该过程有关的功能成分;⑶选择能体现这些功能的词类。每一次选择都会导致一致和非一致的体现形式,而非一致的体现便是我们所说的概念隐喻。例如:

(1a)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on the fifth day.

(1b)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the summit.

( 2 a ) A l o t o f l e a v e s h a v ecollected on the roof.

(2b)The roof has collected a lotof leaves.

例句( 1 a ) 中, t h e y 是动作者,arrived是表示物质过程的动词, at thesummit是表示地点的环境成分, on thefifth day则是表示时间的环境成分。这个结构中每个成分所表达的语义功能与现实情况是完全相符的,所用的语言是白描式的,是直截了当的,是一种典型的无标记的体现形式。而例句(1b)把例句(1a)中的物质过程变成了心理过程,they变为them,由动作者变成了眼睛看到的对象,the fifth day则由环境成分变成了一个感知者,只有at thesummit保持了原来的功能。例句(1b)以一种曲折的方式反映了客观事实,与现实距离较大,这样的句子结构即被称为与现实不一致的隐喻形式。

例句(2a)和(2b)尽管都选择了物质过程,但我们不难看出,例句(2a)与现实更为贴近,更为一致。因为此句用了一个不及物的物质过程,动作者是树叶,它在屋顶上的集聚是自己形成的,而不是由外部因素促成的,它的集聚不影响自然界中任何其它事物。而例句(2b)中,原本是无意识的自然聚集现象在这里变成了有意识的动作过程,原本不具备“采集”能力的“屋顶”变成了具备这种能力的动作者,由一个只表示环境意义的成分,变成了物质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与现实是不相符的,因而也是一种隐喻形式。

㈡名词化

名词化是概念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即以名词形式表达本应由动词或形容词表达的过程或性状,指的是“将过程和特征经过隐喻化,不再是小句中的过程或修饰语,而是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参与者”。在名词化的过程中,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范畴意义不断被转化为名词的范畴意义。例如:

( 3 a ) I t l i g h t e n e d a n d t h e nthundered greatly.

(3b)The lightening was followedby a great crash of thunder.

(4a)The driver drove the bus toorapidly down the hill, so the brakefailed.

(4b)The driver’s over-rapiddown-hill driving of the bus resultedin brake failure.

例句( 3 a ) 中的动词l i g h t e n e d和 t h u n d e r e d在(3 b)中被喻化为名词lightening和thunder,使本来一致式表达的物质过程通过非一致式的表达被转化为了关系过程。同样,例句(4a)中原本一致式表达的物质过程在(4b)中通过名词化的非一致式的表达也被转化为了关系过程。但需要特别提出的是,(4a)中的两个小句降低了原有的小句级阶而成为(4b)的组成成分(词组级阶)。在小句转化为名词词组后,语义成分会发生变化。

2.人际隐喻

功能语言学是这样看待形式和意义的:形式是意义的体现,意义来自形式与功能的结合。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一种形式可以表达一种以上的意义,一种意义也可由两种或更多的形式体现。无论是在语气还是在情态的表达方式上,除一致性体现外,都可能出现语法隐喻现象。因此,人际语法隐喻主要可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

㈠语气隐喻

在一般情况下,陈述语气表陈述,疑问语气表提问,祈使语气表命令。但在实际的交际中,由于各种语境因素的作用,一种语气可以体现不同的言语功能。例如:

⑸Pass me the tea pot.(祈使语气)⑹I’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teapot.(陈述语气)

⑺Can you pass me the tea pot.(疑问语气)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虽然三个句子所用的语气不一样,但都体现了“命令”这一言语功能。例(5)直接用祈使语气,是“命令”功能的一致性体现,例⑹和例⑺分别由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体现“命令”功能,语气婉转,显得说话人更有礼貌。

反之,一种言语功能也可以用几种不同的语气来体现。例如,陈述语气在不同的语境下也可以体现“提问”或“命令”功能。

儿童癫痫发作急救措施?

例如:

⑻I wonder if you have the time.

⑼So you are from France?

⑽I wouldn’t take the job if Iwere you.

⑾We don’t put those glasses inthe dish washer.

我们把这种语气变异现象,即从一种语气域向另一种语气域的转移,称为语气隐喻。

语气隐喻所体现的是言语功能的变异。在语语法隐喻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刘秀芬气隐喻中语法范畴和语义特征已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如例⑻和例⑼是用作提问的陈述式,在这两个句子中,陈述语气体现“提问”功能就是陈述意义和疑问意义的结合。因此,语气隐喻在语义层面上扩展了言语功能。

㈡情态隐喻

在情态意义的表达上,同样会出现隐喻体现形式。韩礼德指出,决定每一种情态意义如何体现的是情态的取向系统。情态取向可分为四种:明确主观、非明确主观、明确客观和非明确客观。情态取向不同,情态的各种类型就会出现不同的体现形式。以情态化可能性这一情态类型为例,就可能出现下面四种不同的体现形式:

⑿I think John is ill.(明确主观)

⒀John must be ill.(非明确主观)

⒁John is probably ill.(非明确客观)

⒂It’s likely that John is ill.(明确客观)

对比以上例句可以看出,明确的主观取向和明确的客观取向,即例句⑿和⒂都是隐喻性的,主要由小句表达,非明确主观和非明确客观取向为非隐喻性的,由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来表达。在情态化可能性的明确主观形式中,这个体现情态的小句常表达一个认知型心理过程(如I think,I reckon,I believe等),其效果是使说话者明确对判断或断言负责。而在情态化可能性的明确客观中,体现情态的则是一个关系过程的小句(如it’s likely,it’s probable,it’scertain等),目的在于使说话者的断言似乎不再是一种个人观点,而是一个固有特征从而隐藏了情态的来源,使人难以提出质疑。然而,在这两个例子中,尽管情态意义被装扮成命题以小句的形式来表达,在语法上处于主导地位,但它们显然不是命题本身。

三、语法隐喻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致式语言是人们在典型范畴内对真实世界的直接表达,它的语义在词汇和语法层面上与真实世界有较强的相似性,其表达方式与真实世界中具体事件有着天然联系,更多体现出较为直观的形象思维,它是一种大众语言,通俗易懂。而语法隐喻形式选择了名词化的语义压缩,使直观形象的动词语义概念变为抽象的名词概念,使大量的信息浓缩在名词性结构中,使小句的词汇密度增大,从而脱离了真实世界相似性和基本层次认知范畴,它对人们的认知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给外语学习者带来了较大的理解困难。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出现的大量隐喻性的语篇、词、句不同程度地构成了学生的学习障碍,特别是当学生逐渐接触到构思严谨的正式学术语篇时,与语篇内容相适应的思维表达方式——语法隐喻的理解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在此类语篇中,语音和语法结构并无变化,语义却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和语法问题,而是语义所需要的表达法——语法隐喻和思维方式问题。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语法隐喻循序渐进地引入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理应用“隐喻式”和“一致式”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创造能力和同义词选择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水平的高低不仅仅在于掌握的词汇量,而更在于是否具备英语语法隐喻的思维方式。

四、结语

语法隐喻是语言里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作为一种普遍现象,语法隐喻对人类思维、语言的使用等都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我们应该把握其特征及本质,使其更好地指导、服务于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Arnold,1985.

2.常晨光:外语与外语教学[J],2001.7.

3.郭明周、董杰:语法隐喻浅析,安徽科技学院学报[J],2010.4.

4.黄国文:英语语言问题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1999.

5.朱永生:英语中的语法比喻现象,外国语[J],1994.1.

(作者单位:475001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 http://zw.dqmvi.com  泥灰岩段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