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相片判读 >> 正文 >

把德育化成孩子喜爱的活动 - 教辅 - 教育教学 -

时间:2017-02-07 16:58:39来源:网络收集Tags:     ()

阮守华

每当提起德育,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会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泛”的概念,要不然就是老套的思想教育。如何将传统理解中的德育具象化并让孩子们有所实在的收获,是我时常在思考的问题。

职业体验积累精神财富

今年寒假,北京十二中的高一学生跟随青春导师走进涉及法律、科技、银行、文化产业等领域的11个企业实地考察和见习,通过完成指定任务,提高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走进企业参观并非走马观花,也并非让孩子们决定将来做什么行业,而是让他们体验职业精神。走出校门本身对孩子们就是一个考验。今年,也是学校首次采用跨班形式组成不同的职业小分队。如今,学生们总能听到各种成功人士的故事,却无法直观感受到他们在岗位上的艰难和付出。

高一(1)班学生刘雨涵选择进入华夏银行实地考察,她不仅了解了银行各种设备的使用方法,还亲自体验了作为银行柜员必备的基本功—数钱。孩子们用练钞券体验了柜员平时是如何练习点钞的,只数了二十几张就用了几十秒,而一名合格的柜员需要5分钟数完14本钞票,每本钞票100张。

在人们印象中,银行本是“高大上”的职业,经过这次实地考察,学生意识到了光环背后的辛苦。孩子们经过一系列的职业体验后,在职业选择时将不再天马行空。

老牌社团玩出新花样

民乐团是十二中最老牌的优质社团。从普通社团走到金帆民乐团,一路不易。光演奏得好听一点儿也不稀奇,优秀的民乐手必须对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理解。社团文化会直接反映这所学校的学生精神面貌,而高水平的社团就必须拥有饱满且充满正能量的的精神面貌。

所以,礼仪教育成为学校民乐团的“必修”内容。小到坐姿、拿乐器的姿势、眼神的方向,大到集体出行的纪律、外事场合的仪态,都有明确规定。学校会经常邀请北京礼仪学院的专家老师进校开设文明礼仪讲座,还会充分利用校内教师资源。怎么起身、怎么走台步、怎么微笑,甚至鞠躬的弧度是多少都有具体要求……可以说,古典民乐匹配着最为恰当的国学外在行为。

京外实践铭记历史

2012年起,十二中每年都会组织高二学生赴京外实践。今年正逢抗日战争70周年,所以学校将会打造多条纪念路线。

据了解,十二中为高中生设置了社会、综合、创新、国际4大系列课程,学校将京外游学定位为社会实践课程,并进行系统化设计。我认为,游学与旅游最大的区别就是,作为社会实践课程,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早期社会化、创新化、综合性的复合人才;内容涉及的是游学地的红色文化、始祖文化、校园文化及企业文化。

我有一个打造中学抗战纪念馆的想法。原来,十二中最早校址在卢沟桥畔,但毁于日军的炮火。目前,很可能先建立一个虚拟纪念馆,同时请人文实验班的学生参与搜集全国有多少以抗日英雄或抗日学生命名的学校,未来还会搜集与青少年抗日有关的历史故事。希望每届文科实验班能接棒,不断积累梳理出更多的材料。

(摘自《现代教育报》2015.3.11)

© http://zw.dqmvi.com  泥灰岩段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