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相片判读 >> 正文 >

跌宕起伏,彰显魅力——欲扬先抑写作技巧浅析 - 研究 - 教育教学 -

时间:2017-05-23 11:50:13来源:网络收集Tags:     ()

许 静 刘秀美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三中学)

大家的名作往往极具内涵和意蕴,能为读者呈现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使人身临其境,感慨万分。大家有如此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能够非常娴熟地运用很多写作方法。常见的写作方法有: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抑扬结合、叙议结合、动静结合、开门见山、首尾呼应、情景交融、承上启下、托物言志、铺垫悬念、正面侧面、借古讽今、卒章显志等。

那就让我们读一读,猜一猜以下片段运用了何种写作方法吧!

片段一:……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

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酿造着未来……

——杨朔《荔枝蜜》

片段二:……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

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

——鲁迅《范爱农》

的确,它们都运用了抑扬结合的写作方法。“抑”是贬,批评之意;“扬”是褒,赞美之意。所谓“抑扬结合”,是指作者通过褒贬来立意,评判人或物的技巧。常见的有“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更确切地说,片段一、二都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欲扬先抑,词语解释为要发扬、放开,先控制、压抑。作者想要褒扬某个人与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运用此种写作方法,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前后鲜明的对比,易使读者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那怎么将欲扬先抑运用到位呢?

1.吹毛求疵找缺点

写作之前,先列举人与物的缺点,筛选主要缺点展示给读者,表达对所描写的人与物的不满之情。这些缺点与不满的存在,能与后文的“扬”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好地突出主题。

如《阿麻的故事》,文章先写阿麻的外貌:“脸上满是麻子,脚一跛一跛的”,阿麻对小孩们很凶,不是“抓”就是“拉”,小孩们甚至会对他“恨之入骨”。大人们对阿麻也是评价极低,因为阿麻收他们的摆渡费,最令他们可恨的是不到一个月摆渡费竟从3角涨到1元,大人们说他“缺德”,敲“竹杠”。甚至于阿麻消瘦了,也挖苦他“为了赚钱连命也不要了”。文章对阿麻一抑再抑。这样一个作恶多端的人便浮现在读者眼前。

2.先抑后扬作铺垫

“抑”“扬”的顺序是先写“抑”,后写“扬”。“抑”“扬”两者不能等量齐观,而是重在后“扬”。“抑”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才能为“扬”蓄足气势。只有出色地先“抑”,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后“扬”作好充足的铺垫。

如香港作家小思的《蝉》,“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后“在树下拾得一病蝉”,听朋友说“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因此作者理解了蝉的生命意义,于是文章结尾说道“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篇短文以作者对蝉情感的先抑后扬,表现蝉“竟响彻一个夏天”的生命意义。如果“抑”“扬”顺序颠倒,文章感情基调就会南辕北辙。

3.颠倒乾坤感情变

前文缺点的集结为文章做足了铺垫,读者对人与物的评价已经极低,该是情感的自然过渡了:列举优点将“坏”变“好”。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对人与物的看法,但在转变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如《窗前的木棉树》,文章先写木棉树外形的丑陋:“粗糙,简单,没有风姿”,以至于“阻碍了我眺望远景的视线”,厌恶到极点时“曾建议将它砍掉”,还曾“暗自庆幸:这下可好了,它一定是枯死了”。到此作者颠倒乾坤,转抑为扬——但后来“树的形象在我的眼里和心里都变得光辉起来”,“我”喜欢上了木棉树,还从木棉树那得到启示:“美不是可以轻易发现的,它常常隐匿在不起眼的地方,一旦被你发现,就会拥有意外的惊喜”。这样文章就从前文极度的“抑”转到后文热情的“扬”,对比烘托中突出了主题,给读者强烈的感情冲击。

欲扬先抑的运用,能够加大文章反差,使情节错落有致,收到曲折生动、妙趣横生的行文效果。对于“抑”“扬”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不断地写作实践,细细地体会、揣摩。但是请坚信我们也能如大家般将欲扬先抑运用自如,我们的文章也能如大家般跌宕起伏,彰显我们自身的魅力!

编辑 李建军

© http://zw.dqmvi.com  泥灰岩段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