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发布时间:2022-05-16 22:22:54
时间:2017-02-17 14:54:38来源:网络收集Tags: ()
殷雪丽
上海市宝山区淞南中心幼儿园201900
1教研组背景分析:
1.1总体情况:
教研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阵地,也承担着两方面的探索任务:一方面是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解决妨碍教学质量提高的倾向性问题。另一方面是通过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我们教研组针对组员的各类特长,为组员搭建各类问题研究和个人展示的平台,在科研的引领下,立足园本教研,脚踏实地抓教研,使我们教研组体现整体积极向上,好学多问,张扬个性的特点。
1.2问题呈现:
教研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教师现状来看:
问题一:从队伍总体水平来看,教师强弱优势两极分化,专业能力不均衡,组员工作积极、努力但专业成长较慢。
组员对新的教育观念、理论都能接受和了解,但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理论与实践有所脱节,缺乏分析、反思、设计能力,因此教育策略也较少,特别表现在有效互动和提问有效性这两个方面。
从教学实践来看:
问题二:教师在进行个别化教育促进幼儿多元表达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惑,都缺乏一定的策略和方法。结合幼儿的困惑、问题我们开展了《个别化教育促进大班幼儿多元表达的策略研究》的专题研究。
基于以上的分析与思考,我们从组员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实践 反思的循环研究方式,不断提高组员的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
2教研组研究方式流程图:
3我们的做法与经验:
3.1抓住“问题”环——发现身边问题,人人参与研究.
3.1.1问题的来源: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及专题实施研究中,老师们经常会碰到许多困惑或是问题,组员发现问题的主要来源基本有4方面:
(1)从不满足现状中来。
如:老师进行音乐专题研究过程中,发挥个人特长,创设情景化的教学环境使幼儿喜欢音乐活动并积极参与大胆创造表现,但是经过课题组专家指点发现,光有兴趣还不够,还要积累促进幼儿创造性表达、表现的有效策略,于是老师进一步进行音乐活动中其它促进幼儿创造性表达、表现的策略的研究、积累和提升。这是老师不满足于现状的表现。
(2)在不断追问中来。
如:老师在进行个别幼儿跟踪教育的专题研究中,发现他们班有一名幼儿从来不愿开口,于是老师在针对专题进行个别化教育中不断与家长联系,不断追问幼儿在家的发展状况,共同配合使孩子能得到发展。其中,老师也遇到了记录方式和策略等方面的困惑,然后进一步进行研究、探讨。
(3)从追寻“流行”中来。
如:老师在对幼儿观察中发现,孩子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而且在游戏活动中孩子特别容易自主表达表现,使很多幼儿的语言表达、语汇的积累越来越多,因此刘老师结合现状进行《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多元表达表现》的专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的问题、困惑。
(4)在完善自我中来。
如:新教师在进行执教活动中往往会产生:课改理念心中有,可在实践活动中无法将新理念和实践相匹配的现象,于是产生了许多问题和困惑,阻碍了新教师的成长,为了使自己的业务不断提高,刘老师积极提问,完善自我。
3.1.2问题的收集:
针对教师的问题来源,教研组成立了问题互动墙。通过教师实际问题的收
集和共同的解决及分享,促进每位组员共同参与研究,将经验集体分享。
如:“每位组员的子课题如何与年级组课题同步开展?”“实践活动中如何处理幼儿的生成与教师回应?”“有效的互动策略有哪些?”“怎样的提问方式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表达?”“专题研究如何有效开展?”等等问题的呈现。我们根据组员实际问题,分阶段确定研究方向,在一个个问题情景中通过多元化、系列化的教研方式开展研讨。
3.2紧扣“学习、实践”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用所学的知识建构行为。
3.2.1学习与反思:
(1)建立合理的学习制度
为了使每位老师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并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新理念引领自己的实践活动,我们建立了一个学习制度。组织学习:二周一次的教研活动组织组员“科研推广”和“有效集体活动教学”的理论学习,发挥随机教研的作用。自主学习:为了满足组员自主学习的需求,教研组积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如创设“每周一读角”、鼓励“每天半小时”的学习活动,“读书笔记摘抄和反思”、“读后感撰写”等。使组员不断充电,将理论储备,在实际困惑中能运用。
(2)搭建平台
3.2.2挖掘优质资源,搭建多元学习平台。
当前要观摩一节优质的教学活动非常不容易,特别是一线的老师,为了提供
更多信息交流、学习分享的机会,开阔老师的思路,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园内外资源,进行资源共享,避免了“闭门造车”的结果,并同时为组员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研讨、分享的平台,不仅组员喜欢这样的形式积极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取长补短、取之精华,更多地学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不同教学机智。
(1)、下载优质教学活动——边学边思。
如:我们得知黄琼老师在点评吴佳瑛老师的教学活动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于是我们马上从网上下载了“上海市中青年年教师评优活动”吴佳瑛老师执教的“屋顶上的秘密”及拍摄外出看到的优质活动进行教研组分享等,组织组员共同学习与研讨,边观摩、边学习、边反思,不仅开阔了大家的眼界也满足了组员解决困惑的需求。
(2)、开展多种观摩形式——一人看多人学。
我们利用各种观摩形式,使老师们不仅自己学习同时把学习内容进行蔓延,变一人看为多人学,注重个人经验的集体分享。
得知姐妹园的老师进行实践活动我们及时与他们取得联系,组织空班老师前往观摩,并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介绍和再现。
我们还利用区教学活动周、中青年教师评比、新教师教学大擂台等等各种教学展示机会,组织老师前往观摩并在研讨时结合自己的反思进行集体介绍、学习。每二周一次的课题组实践活动我们的老师会轮流承担,其他的组员也会积极参与听课活动互相观摩、学习,经过与专家面对面思维的碰撞中,不仅积累了教学策略同时对专题的开滨州主治癫痫病的医院是哪个展有了进一步的引领。直接体会到了相互间的特点、优势和差距,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评析能力。
3.2.3挖掘人力资源,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每位组员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为了张扬个性,发扬优势使组员们的个人经验变为集体经验,我们教研组经常邀请组内成员进行不同形式的经验交流,有讲座、有实践活动展示、环境创设展示、课件制作学习、案例撰写交流、科研专题推广等。
如:有老师参加了、上海市骨干教师研修班、宝山区中心组和小名师班培训班、音乐研修班后,经常将二期课改主题背景下的有效集体教学活动开展的策略研究的最新理念,通过讲座、教学案例再现等形式传达给组员,让组员能较快掌握教改动态,运用新理念实施音乐教学活动。
再如:有的老师是个手巧、有创意的老师,专题研究中对幼儿环境创设中说到教室环境创设,于是我们集体参观了马老师的班级共同学习环境的创设,使大家大开眼界。
还有的老师是制作多媒体的高手,每次有公开活动,或是大家需要制作课件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她,她也会尽自己的所能为大家制作,经常加班加点,没有怨言和保留,还为我们组内老师也进行了简单多媒体制作的培训,帮助大家解决了困惑。
在这样的一种积极氛围的营造下,每位组员都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在这样的一种互补状态下,老师们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形成了良性竞争。
3.2.4实践与研讨:
教师往往在实践活动中会遇到许多困惑,结合组员的问题、以提问方式和教师互动策略为研究点我们开展了二期课改主题背景下的各类集体活动的研
讨,为了提高每位组员的实践、反思、评析能力,将课改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我们推出了“一课三研”的具体做法。
一研——研内容。
课改的集体活动必须有成立的价值。针对教师在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讨,依托集体的智慧,开展第一次研讨,共同思考问题研究是否有成立的价值。我们经常会把《学习活动》的教材作为研讨的内容,更好地注重好教材的积累。
二研——研策略。
在确定了活动内容后教师进行实践,实践后通过第二次研讨,研讨设计中的不足、教师策略运用等方面,并进行方案调整。
三研——研经验。
平行班老师进行再次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老师进行自我反思。实践后教研组组员们进行第三次研讨,将前后两次实践效果进行对照,通过反复比较反思得出经验教训,修改方案,并提升经验策略。
“一课三研”的方法,使组员们通过问题、实践、反思、积累经验策略,并结合《学习活动》设计出与主题同步并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活动,如《小嘴巴》、《小猪旅行记》、《海宝逛上海》、《水果篮》等。
3.3立足“校本研修”环――随机教研成氛围。
我园结合幼儿园的发展需求、现状,立足于开展“培育随机教研氛围,促进个人智慧的集体分享”研究,努力营造随机教研的分享(信息、经验、成果)氛围,推动个人和集体背景下的随机教研的充分发展。我们教研组也随之积极推进随机教研活动。
3.3.1组长引领、营造氛围。氛围营造,组长的引领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组
长在专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有问题、困惑时,会主动邀请个别组员共同开展随机教研,积极营造随机教研的氛围,使组员了解随机教研随时随地、随便与谁都可以开展,为组员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
3.3.2 耐心听取、给予支持。在这种氛围的营造下,我们的组员各个不耻下问、主动讨教。在不断质疑、互相帮助、共同思考、和谐发展的过程中组员的业务水平迅速提高。
如:新教师在集体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生对孩子的生成问题把握不住的现象,于是她有问题就主动向师傅殷老师讨教经验,共同探讨与孩子互动的策略。
再如:老师经常会“抓”住有经验的老师探讨她们在主题背景下集体活动的环节设计等,问题多多、张扬自我。
3.3.3展示自我,凸现优势。在各项教研组展示、比赛活动中,我们每位组
员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并展示自己,充分展示了个人实践的智慧,在互相了解中有针对性地互相合作、探讨。在展示过程中打破了组长一言堂的现象,而是组员与组长共同汇报、亮相,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优势增强了自信,更推进了教研组合作、和谐发展。
同时我们还结合新课程理念,为大家提供同一个背景开展封闭式备课,并通过大家的评议将较好的教案在组内展示并积累,进行经验的分享。
还有我们每月都会将专题案例撰写有特色的老师的案例进行展示、交流、分享,帮助组员开拓思路,提高组员撰写的能力和质量。
3.3.4遗留问题,意犹未尽。有些时候组员们在教研活动中为一个问题的引出而争执不休,但教研活动时间又到了,往往有组员意犹未尽,仍然在讨论中,此时组长会支持组员将问题遗留在空隙时间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在下次教研活动时进行“散布”,让资源共享。我们提倡有组织的教研活动向随机教研活动转换。如:在教研活动中一个问题产生了“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的互动策略有哪些?”事后,三位老师都主动邀请组内老师共同观摩美术、谈话活动,并以此为载体开展讨论,得出的结论是:情节创设氛围营造引发共同投入。巧妙设问有效调整引发共同思维。应对生成积极回应引发共同提升。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引发共同体验。问题的遗留,及时的解决,使每位组员更珍惜有组织教研后出现的随机教研的火花,想方设法点燃它,放大它。
3.3.5探索组织型教研和随机教研相融合的新境界
思考:两者的融合是否有可行性?
——两者既有明显区别,又能相互转化。
概念:
组织型教研活动是一种由专人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研组织形式。不足:机动性不强,问题研究有滞后现象。
随机教研活动是一种教师自发组织的,目的、计划不明确的随机状态的教研组织形式。特点:形式自由,能及时解决问题。
联系:从教研时间、教研内容、教研效率上来说,组织型教研和随机教研相互联系,从而相互转化。
我们的愿景是什么?
教师随机产生的教研活动能与组织型教研活动及时有效的融合起来,从而产生“萝卜炒肉”的效应,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尝试着做……
一、破常规
改革教研制度。我们打破两周一次、固定教研制度,给予教研组长和教师们两个研究时空:一个是支持教研组长,根据教学需要,自行安排教研活动;另一个是将教师日常自由组合的教学研究纳入教研组观察、管理范畴,给予记录、认定和提升。
二、促和谐
1、生活与工作相融合。
创设专用交流室,鼓励教师将组织型教研活动中的遗留问题在交流室中自由组合,在宽松的氛围中边交流边研讨。
2、人与人相融合。
案例:心灵的碰撞
三、添把火
1、捕捉教师的问题信息,引领者进行价值判断,抓苗子,进行“煽风点火”,促进组织型教研活动和随机教研活动的融合。
2、指导交流方式,提高组长和骨干教师的交流、沟通的意识和艺术,鼓励她们率先尝试,以“找话题——找知音——找时间”为抓手,有效的将两者融合。
案例:春天的电话
3.4推出“观察反思”环――在交流分享与共同互评中获得提高。
在每位组员设立子课题的同时,我们每月的教研活动要进行专题案例的交流分享,通过在撰写专题案例时的困惑的提出及共同的交流分析等方式,提高组员的反思能力,力争做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3.4.1诊断与分享:
我们的组员一直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是:记录无价值,于是我们开展了各类诊断活动:邀请专家诊断、园领导诊断、业务主干诊断、互相诊断。通过分享,向组内的老师传达诊断的结果,帮助老师明确自身问题和共性问题。
经过诊断,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有三个方面。1)剖析教师观察方面的问题
有:其一,焦点的弊病,教师在教室里经常手忙脚乱;其二,断点的弊病,主要是指教师的干扰行为,在幼儿活动时频繁介入,既没有支持又没有指导,目的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其三,盲目的弊病,教师只关注个别孩子,其余幼儿无暇顾忌。2)剖析实例存在的共性问题有三:其一,事例选择普遍性;其二,事例记录的流水性。其三,过程记录的无目的性。3)剖析反思存在的共性问题有三:其一,反思“无所思”。其二,反思“描述性”。其三,反思“情感性”。
3.4.2会诊与提高:
明确了老师的问题所在后共同研讨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进行指导。
a)用“四步诊疗法”,获取整体提高。
我们采用“望、闻、问、切”的“四步诊疗法”,进行治疗。“望”:组织老师共同置身于同一情景中,观察同一案例;“闻”:老师互相传递各自所接受的信息;“问”:相互质疑、相互思辩,在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对记录分析作以定性分析和实践调整。如:教师断点问题,教师可以尝试作为旁观者,以完全退出状态观察幼儿。“四步诊疗法”使老师们借助团体的力量获得整体的提高。
b)采用“多重治疗法”,解决实际问题。
采用这种方法,根据教师存在的问题,采取不同指导手段,来提高老师的观察记录的水平。我们围绕集体活动反思和个别活动反思开展研讨,帮助老师明确集体活动和个别活动可以选择不同的记录方式;针对老师观察无所思主要是缺乏心理学的理论这一原因,组织老师加强心理学的学习,并结合案例尝试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根据老师的实际水平,采用集体共同研讨如何撰写的方式,目的是借助团体的力量提高个人的反思能力。“多重自疗法”解决了老师在观察反思中的实际问题,使观察记录的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思考:教师的专业成长
★需要研训融合、专业引领
★需要教师站在理论层面上的独立思考与反思,并及时地行为跟进
★需要把握好三者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园本教研体系,形成教研文化
我们坚信:
——有想法就会有目标,
——有目标就会有行动,
——有行动就会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