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相片判读 >> 正文 >

“恨铁不成钢”背后的教育反思 - 研究 - 教育教学 -

时间:2017-02-22 00:48:06来源:网络收集Tags:     ()

高欢

(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恨铁不成钢”是一句耳熟能详的教育口号,教师常以“恨铁不成钢”为由做出了对学生发展无益的事情,甚至以此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当下,需要从三个方面对“恨铁不成钢”进行教育反思,即是否所有的铁都适合炼成钢、是否所有适合炼成钢的铁都必须以“恨”的方式、是该恨铁不成钢还是百炼成钢,并从端正态度、改变方式、寻找方法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促进学生向上的关键在于基于学生、引导学生,即要爱学生、尊重学生、并正确引导学生。

【关键词】恨铁不成钢;尊重;百炼成钢;教育反思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15) 05-0125-03

作者简介:高欢(1991-),女,安徽亳州人,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2014 级教育学硕士。

在社会竞争力日趋增加的今天,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来越高,当学生达不到他们的高期望时,教师往往就以“恨铁不成钢”为由,开始了各种抱怨或者采取一系列的举措来实现“炼铁成钢”的愿望。现实中人们往往对于这样的教师或赞许,或表以理解与同情,总觉得教师是为了学生好。无疑,怀着“恨铁不成钢”想法的教师,确实是想为学生好的。但是他们这样的想法真的能够对学生好吗?真的能够促进不同学生优势潜能的发展吗?真的是提供了切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特点的教育,从而促进他们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了吗?殊不知,不少学生正是在教师“恨铁不成钢”的想法与努力下被压抑了、被阻碍了,甚至是被摧残了。在当下强调多元人才观、树立人人能够成才的信念,促进人人成才、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时代背景下,是该到了对“恨铁不成钢”进行深刻反思的时候了。

一、所有的“铁”都适合炼成“钢”吗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受到很多因素制约,所以在炼“铁”之前,请先看一下这块铁适不适合炼成钢,不能盲目地把铁都炼成钢。钢有钢的特点,铁也有铁的用处,为什么一定要把铁炼成钢呢?电影《死亡诗社》非常发人深省,其中的学生尼尔非常热爱表演,一心想要向表演方面发展,并且在一次演出上大获成功,充分证明了他的表演天赋。但他父亲坚决反对,从不给他说话的权利,不聆听他的想法,坚持让他学医,还以各种说辞来试图说服他。虽然表面上他最终答应了父亲,但却因极度痛苦无法倾诉,自杀了。悲剧就这样产生了。难道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悲剧还少吗?如今,很多教师不顾学生的想法,总是想让学生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甚至有一些教师早早地就为学生发展做好了规划。当学生没有朝着他们所归划的道路发展时,就开始各种抱怨,甚至给学生扣上了“叛逆”的帽子,开始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不少教师不去洞察学生的心理,不去了解学生的需求,也不尊重学生,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或已制定好的路线发展,而这可能并不是学生想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又怎么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或变得优秀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本该是件快乐的事,不应有强迫成分在其中,否则会造成学生厌学、敷衍的态度。所以,教师在忙于对学生“好”之前,请先考虑清楚究竟这“好”是学生想要的吗?这“好”真的对学生有帮助吗?教师不能总是自作主张地为学生安排好一切。学生是人,不是教育者定好程序就可以演绎完美和荣誉的机器。卢梭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要按儿童的特点发展其个性。卢梭指责当时的教育,把小孩当做大人看待。他说:“世间的父母和教师不是从儿童造就儿童,乃是完全按照成人的要求把儿童造就成学士、博士,野蛮的教育使儿童欢乐的岁月在哭泣、惩罚、恐吓和奴役中度过。”①他还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①卢梭十分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他还主张自己的事情都要努力自己去做,他认为只有按照自己意愿做事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如果失去这种自由,对儿童和成人都没有好处。

“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机。列宁写道:没有‘人的愿望’,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儿童的良好情绪,对于培养学习愿望起很大的作用。”②由心理学上的动机理论可知,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张剑,郭德俊教授在《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一文中指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的实验研究经历了外部动机削弱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共存、外部动机能够对内部动机产生促进作用三个阶段”。③第一,教育者要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例如,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使其从中获得满足感;在教学方法上,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激发其兴趣和求知欲等。第二,过强的外部学习动机会削弱内部动机,对学生的学习不利,所以家长、教育者不能对学生期望过高,使其学习的外部动机过强。第三,可以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家长、教育者可以利用“报酬效应”激发学习,当学生达到某个目标或某个程度后,以奖赏的形式满足学生的某个愿望;可以经常真诚地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内心评价,增加其自信心;可以多跟学生讨论其所憧憬的未来,告诉他实现自己的理想要具备哪些知识,怎样才能实现等,以此来激发他读书的欲望;可以多跟学生讲述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典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心中有榜样,就会更加坚定信念努力学习。

教育心理学表明:任务完成与动机还有任务的难度有关系,对于简单任务,较高的动机利于任务完成,而对于高难度的任务,中等水平的动机比较有利。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 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家长、教育者在学生面临较易完成的任务时可以提高要求,在较难完成的任务上要适当降低要求,不能总是对学生要求过高。所以不要过多安排,不要拔苗助长,应多与学生沟通,多给学生鼓励,多给予学生以正能量,这样也许在不经意间学生就交上了一份令你满意的答卷。

二、适合炼成“钢”的“铁”必须以恨的方式吗

说起“恨铁不成钢”,笔者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历:我从一所普通初级中学考上了一所省示范高中,开学的第一天,班主任就找我谈话,表达了他的高期望,然而之后的一次小考,平平的成绩引起了班主任的不满,他就开始了训话:“你觉得你努力了吗?”这一问,让一向严于律己的我一下子不知所措,居然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不够努力,于是就开始拼命熬夜,加班加点地学习。然而不幸的是,下一次考试并没有取得什么进步,我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由于当时的心智不成熟,接下来并没有很好地分析自己的问题,只是纠结于为什么自己尽力了,成绩却还是没有太大提高,父母见状,就去向班主任寻求帮助,希望他能开导我,但之后得到的却是班主任的一顿冷嘲热讽,或许他也更加失望了吧,依旧清楚地记得他说的:“现在才高一,你的抗压力就那么差,以后高三时你怎么办?就这点承受力以后能成什么大事?”之后我就对自己彻底失望了,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彻底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了。之前那个阳光、开朗、成绩一直优异的自己好像再也看不到了。这种“恨铁不成钢”陪我度过了一段时间,它成了我的包袱,严重阻碍了我的进步。幸运的是,后来我遇到了一位令我非常感激的教师,他注意到了我认真、努力、踏实的学习态度,总是鼓励我,认真帮我分析原因,就这样我的成绩才又慢慢上去了。时至今日,或许班主任都还不知道我是个鼓励型而非批判型的学生。其实,哪怕一句小小的鼓励,一个欣赏的眼神,一次不经意的夸赞,都可能给我带来很大的动力。恰恰相反,总是严厉地批评,就可能会引起我深深地自责,甚至对自己会产生怀疑。所以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然后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以“恨”的方式对待学生就有可能埋没甚至伤害了一些学生。《学记》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提到: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和兴趣去实现较高的目标。那么学生就会被动地学习,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就可能会引起教育者“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当然“恨铁不成钢”可能会对少数学生起作用,但对大多数学生都不起作用甚至起到阻碍作用。教师如果要把铁炼成钢,那么,在炼铁之前请先考虑一下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炼铁才更合适。学生出了问题,一味地责备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换一种方式,试着跟学生沟通,学会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有利于“把铁变成钢”,炼铁的不正确的方式一般只会掩盖了一块好铁,并不能使其成为一块好钢,甚至于在无法成为钢的时候就已经被炼成一块废铁了。

三、是“恨铁不成钢”,还是“百炼成钢”

教育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秉性与特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教育学生的方法也千差万别,找到适合学生的正确教育方法很重要。对于教师而言,是要继续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还是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帮助学生“百炼成钢”?若想要学生“百炼成钢”,首先要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然后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要正确地引导他,努力帮助他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积极向上。

第一,要从心底里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如果你想要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使他竭力以此给母亲和父亲带来欢乐,那么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自豪感。”②不要无休止地批评学生,不要总是抱怨学生,要首先以和蔼、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理解、接受学生的不足。只有你爱学生了,学生才会真正地爱你,才会体会你的一番苦心,才会争取不让你失望。

第二,要尊重学生。许多教师对学生抱有迫切的期望,恨不得自己的学生立刻就出人头地,往往会让学生感受不到爱和尊重。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尊重学生。如果你不尊重学生,又怎能要求学生尊重你、体谅你的辛苦呢?你的严格要求又怎能为学生所接受呢?要以理解为基础,以爱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尊重学生的需求。

第三,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②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多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其困惑;及时与之沟通,交流;多给予学生鼓励,增加其自信心;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地给予他正确的引导,帮助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向上,取得进步。

《学记》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向善、向上,促进学生向上的关键在于基于学生,引导学生。首先,要真正地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其想法和需要,然后帮助其找到适合他的方法,正确地引导他,这样才有利于其“百炼成钢”。对学生的期望要合理,不要“恨铁不成钢”,不要苛责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尊重。要以和蔼宽容友爱的方式对待学生,积极帮学生指点迷津。只有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方法,才能最终把百炼成钢的“心想”变成“事成”。

注释:

①卢梭.爱弥儿,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80,101.

②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53,116,316.

③张剑,郭德俊.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45.

© http://zw.dqmvi.com  泥灰岩段网    版权所有